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____的意见》。 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A.体育教育 B.艺术教育 C.职业教育 D.劳动教育
2020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实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即同步登记报
名、同步招生录取、同步注册学籍。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表明
A.教育质量得到飞速提升 B.公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 D.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实施《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到出台《安徽省2020年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到江河湖泊治理……安徽积极打造蓝天碧水净土生态样板,走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富皖绿色惠民。
材料二:202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乡所村中小学智慧学校1700所,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设施条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智慧学校实现全覆盖。”
材料三:安徽日报5月28日报道,日前,我省印发《安徽省2020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实施方案》聚焦剩余8.7万贫困人口——打好“夏季攻势”,夺取全面胜利。
◆阅读感知
(1)材料一中安徽省“绿色首皖、绿色惠民”体现党和政府坚持怎样的发展思想?
◆探究分析
(2)请你从公平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二中我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价值。
◆拓展思考
(3)请你就我省如何帮助8.7万贫困人口脱贫,向政府提几条具体建议。
(4)围绕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在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针对部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音乐、美术等专职教师的情况,2018年以来,吉安市吉州区试点推广“专递互助课堂”,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实现课堂远程在线直播和实时互动,将优质教育资源送达偏远、薄弱学校。此举
A.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B.有利于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C.体现了义务教育强制性的特征 D.能够全面消除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中毕业考试就要到了。罗莎莎说:“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离开了学校,我的学习也就结束了。”余小丽却说:“不,在学校里是学习,到社会上也要学习,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
材料二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有一个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翻一番。到2003年知识的总量比20世纪末增长一倍;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是2003年的三到四倍;到2050年,目前的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
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说说你赞成材料一中谁的观点,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018年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做出这一部署,主要原因在于( )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④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居委会张大妈被居民们叫到了李红家。原来李红要求继续读书,上初三年级,她父亲却以家境贫困为由要她外出打工。争吵间,李红的父亲用木棍狠狠地打李红,使其软组织多处受伤。下列对话正确的是( )
A.李红的父亲:“我教育自己孩子天经地义,管你啥事!”
B.张大妈:“你打孩子违反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是违法的事。”
C.李红的父亲:“上不上学是我女儿的事,她可以去,也可以不去。”
D.张大妈:“孩子这个时候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你必须守法。”
2017年10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强调: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和---,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者。
A. 建设者 接班人
B. 发展者 接班人
C. 建设者 传承者
D. 发展者 传承者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向好发展。我国重视乡村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因为( )
①力求使乡村孩子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③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④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近日,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决定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这种做法( )
A.依法维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有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B.彻底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中小学生能健康成长
C.符合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规律,促进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
D.体现了义务教育统一性特征,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截至2017年8月底,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336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500多亿元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这是因为( )
①教育是立国之本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③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
④教育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从2017年春季开学起,全国城乡统一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同样“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生补贴生活费”政策。该政策进一步( )
①彰显了义务教育公益性
②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
③体现了义务教育强制性
④促进了教育更加公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教育部近日印发2018高招工作通知,明确今年起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高考加分项目。此举告诉我们( )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国家保障公民的义务教育权
B.只要取消高考加分项目,就能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C.国家重视教育公平,积极维护大多数人利益
D.国家通过科学立法促进教育公平,维护公平正义
明辨是非 理性思考
(1)情境一:小明自从进入初中以来,开始迷上“王者荣耀”游戏,无心学习,无论父母怎样劝阻,都无济于事,并多次与父母发生冲突,学习成绩不断下滑。
(2)情境二:小明在放学回家途中,路过王阿姨的小卖店,他递给王阿姨20元钱要买一瓶饮料,王阿姨却找给了她45元,原来王阿姨错把20元当成了50元。
(2018·黔南州)居委会张大妈被居民们叫到了李红家。原来李红要求继续读书,上初三年级,她父亲却以家境贫困为由要她外出打工。争吵间,李红的父亲用木棍狠狠地打李红,使其软组织多处受伤。下列对话正确的是( )
A.李红的父亲:“我教育自己孩子天经地义,管你啥事!”
B.张大妈:“你打孩子违反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是违法的事。”
C.李红的父亲:“上不上学是我女儿的事,她可以去,也可以不去。”
D.张大妈:“孩子这个时候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你必须守法。”
“突如其来”的线上课堂
20年前,很多同学在作文中畅想未来的生活,他们这样写到:“到2020年,老师和学生都不用去学校,在家里就能上课。”没想到,一场疫情,让20年前的畅想成为现实。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学校延迟开学,但同时要求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做到“停课不停学”。突然之间,屏幕变成黑板,老师化身“主播”。不可否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线上课堂”确实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及时化解了非常时期的教学难题,但是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网课卡顿延时、教师手忙脚乱等“翻车”场面也随之涌现。一些家长认为,“线上课堂”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解决了自己陪孩子学习的后顾之忧。有的家长则认为“线上课堂”的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这种教学方式不值得提倡。一时间,针对“线上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的种种争议成为当前疫情下的热门话题。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学生,请结合自身感受,谈谈你对“线上课堂"这种教学方式的看法。
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总投入1.42万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36万亿元。这说明了义务教育具有
( )
A. 强制性特征 B. 公益性特征
C. 统一性特征 D. 均衡性特征
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但存在个别同学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你想对他们说( )
A. 追赶新潮流,做手机达人
B. 手机是你的,别人无权干涉
C. 纪律要遵守,学习要专心
D. 偶尔玩一玩,无需大惊小怪
学习《珍惜受教育权》这一课时,同学们就受教育权的问题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放弃
B. 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
C. 为了国家富强,自身的发展,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D. 受教育权被侵害时,要依法维权
2016年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国家这样做是因为 ( )
①教育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公民接受教育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③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④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