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粮食生产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
材料一
| 1964 年,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杂交研究。 1973 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优势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研究出一套私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亩产 700 千克到 1149 千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不断取得突破。 1976 年以来,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 85 亿亩,增产稻谷 8500 亿千克。 |
材料二
| 1978 年底,一直靠吃政府救济粮过活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18 户农民私下把土地包干到户。虽然土地、人没有变化,但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1979 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 6.65 万千克,相当于 1966 年至 1970 年产量的总和。 1982 年 1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粮食总产量因此由 1978 年的 3047.65 亿千克增加到 1984 年的 4073.05 亿千克。 |
( 1 )据材料一、二,归纳在粮食生产问题上农业科学家、农民、党和政府各采取的方案。这些方案取得的成效分别是什么?
(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效都对我国成功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三 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 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一般能产生1%到3%的新增耕地;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13.8%。
( 3 )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坚持了哪一发展理念,概括其表现。
材料四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培育了一批粮食作物新品种,从种源上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但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良种来源和供给仍有短板,部分种源仍然需要进口。
( 4 )材料四所述事实启示我国应着力提升什么能力促进粮食生产。
( 5 )以上材料表明改革、科技均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你认为其中哪一因素更重要?说出一条依据。
( 1 )农业科学家 / 农民的成效:杂交水稻高产攻关不断取得突破,产量实现爆发式增长;党和政府:党和政府完善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继续爆发式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培育优势杂交水稻的国家,掌握了种植高产水稻的核心技术。
( 2 )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食物问题,饥饿问题。
( 3 )绿色;坚守耕地保护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提高产量的同时保护耕地环境。
( 4 )科技创新能力
( 5 )科技很重要;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或改革很重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解析】
【分析】
本题借助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贡献等为材料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民生问题的认识与了解,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在此基础上,分析设问灵活作答。
【详解】
( 1 )本题考查粮食问题上的成就。分析材料可知,经过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辛勤研发,我国成功培育优势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政府和党的领导下,实行包干到户;调动农民积极性,水稻产量惊人,取得的成效由此作答;
( 2 )本题考查民生问题。结合题干,粮食产量的提高解决的是饥饿和食物问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以此作答即可。
( 3 )本题考查五大发展理念。分析材料,我国坚持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说明我国坚持了绿色发展,对应五大发展理念里的绿色,具体表现概括作答即可。
( 4 )本题考查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分析材料,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从种源上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说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此作答即可。
( 5 )本题考查改革和科技的重要性。结合教材知识,选择其一作答即可。改革是重要因素,理由从改革开放的地位作答;选择科技是重要因素,理由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教材知识说出一条一句,言之有理即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及其影响:
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②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③影响: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①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③意义: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①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挥之不去的矛盾与问题,都与人口太多分不开。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②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③说服农村有实际困难、希望生两个孩子的夫妇实行适当间隔生育;
④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做法由所在自治区或区(市)决定。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利弊:
积极作用:
1.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积累。实行计划生育,使国家用于新增人口的消费减少,从而加速资金积累。 (2)有利于劳动就业。实行计划生育,可以使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从而有利于劳动就业。
3.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国家可以把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于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和技术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的目的。
4.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人均占有粮食的水平。
5.有利于农民少生快富。实行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的人口减少,不仅可以减少家庭消费,而且使家庭主要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家
庭经济和健康娱乐中,从而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副作用:
目前,中国在城市中普遍实施一胎政策,使得很多人将国家的计划生育基该国策在认识上等同于一胎政策。其实,一胎政策只是特定时间段实施的短期政策,如果国家始终保持一胎政策,会造成国家人口在未来急剧减少,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人口结构的剧变,会形成老龄化高峰,严重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计划生育这一基该国策已经施行了30多年,也经历过修改和完善,虽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有舆论认为,国家应当而且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实施规定做出及时的调整,以改进其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的地方,比如放开二胎生育等。否则,计划生育就不能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等等。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为十分之一,2030年将为四分之一,而到2050年,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专家认为,即使中国的经济仍能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到那时也难以养活这么多老年人。就是说,中国人老得比富得快。
另外中国8%的少数民族不受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因此,很多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获得了预期的效果。男女比例失调也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大问题。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的刘宏源指出,由于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男孩儿,许多孕妇将女胎流产。目前男女婴的比例是 120:100。10年以后,男性公民将多出五到六千万。这将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隐患。
执行过程中的错误政策
少数民族增长快于汉族,从1953年占全国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的9.44%。
2005年全国抽样普查中,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增加2355万人,增长了2.03%;少数民族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少数民族增长速度为汉族7倍以上。由于汉族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汉族也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大的。
因此,有人认为这有背于《宪法》中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并担心中国的民族人口比例的变更,会导致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出现不稳定的因素。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