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广场上劲曲环绕,确认过舞姿,是广场舞没错了!不过,这道靓丽的 “风景线”让人又爱又恨,它能锻炼身体,为人们生活增添乐趣,但它又过于吵闹,让人们生活不堪其扰。在城市、在乡镇,摩托车“炸街”,房屋装修噪音扰民,狗叫声不断,商家大喇叭等噪音引发纠纷的社会事件早已不是新闻。
材料二 2022年6月5日,我国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将为解决这些争端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5月24日上午,张家界市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特邀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方金鹏对我市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了线上培训,线上培训以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新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管控要求,着重强调了新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针对噪声污染防治问题,某中学两位同学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小明说: “有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就完全可以治理噪声污染问题了”。
小华说: “彻底治理噪声污染问题,必须坚持厉行法治,但这只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其他单位和个人无关”。
你认为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联系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你的理由(先判断,后说明理由)。
① 小明观点错误。有了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我们还需要学法,懂法,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守法,法律规定的一定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学会用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护法,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 小华的观点错误。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国家:共同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
【分析】考点考查:树立法治意识、依法维权、厉行法治等
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
观点 ① : “ 有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就完全可以治理噪声污染问题了 ”
观点 ② : “ 彻底治理噪声污染问题,必须坚持厉行法治,但这只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其他单位和个人无关 ” 。
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 ① 正误。
正误判断:错误
论据 ① :有了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我们还需要学法,懂法,树立法治观念;
论据 ② :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 ② 正误。
正误判断:错误
论据:厉行法治的要求。
第四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我国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为什么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①违反法律会依法受到强制矫正
②法律是各类规则中的最低准则
③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特征)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注意:法律制裁、惩罚某个人时,如果强调他的身份和地位,主要是指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这一特征,如果不说明他的地位和身份,主要是指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一特征。)
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这是法律特殊性的表现,也是法律和其他公共行为规则最大的不同,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国家强制力:警察,法院,监狱,军队
公安机关是侦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检察机关;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监狱是刑罚的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机关)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①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
②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的作用:
①法律规定人们享有什么权力,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侵犯他人权力和不履行义务的行为给予制裁。 ②法律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纠纷或矛盾的作用。
③法律具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功能,并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
苏教版: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
①法律保护公共秩序。
②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①相同点与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约束奎们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②区别:第一,表现形式不同。道德不成文地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舆论中,法律表现为规范性文件。第二,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的约束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们的觉悟,来保证对它的遵守。法律也依靠公民的自觉遵守和维护,但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第三,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道德约束的范围几科涉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行为,以及思想。而法律只调整人们的行为,不调整思想活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生活中有些矛盾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手段:
①通过双方协商;②他人或组织调解;③法律途径(最终途径)。
青少年怎样维护法律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
①我们即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
②我们即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③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即要遵守法律,履行义务,又要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